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

首页 >> 思政教育 >> 正文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7-07  访问次数:

爱国主义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它塑造了共同群体深层次的潜意识认同。爱国主义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也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面向青年学生的持续的爱国主义教育极其重要,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读史立德、学习立身、清醒立位。

青年大学生爱国要读史立德

爱国主义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源于中华民族亘古以来的传统基因,是中华儿女与生俱来的群体身份认同。欲成大才,须立爱国之大德。广大青年大学生要不断汲取来自文化历史中的爱国主义营养,广泛读史、感而遂通,实现爱国本分底线和情怀高线有机统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史是厚积青年大学生爱国情怀的基础养分。中国传统经典著作中关于爱国的文章、诗句、故事浩如烟海,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不断凝萃升华,成为中华民族儿女血脉基因中最深沉的情感、最崇高的道德责任、最重要的使命担当。在古代,《战国策》中就有“周君岂能无爱国哉”的论述,《左传》中就有“临患不忘国,忠也”的主张,《汉纪》中也提到“亲民如子,爱国如家”。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要读懂历史典籍、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深厚基础上传承和强化爱国主义基因,不断升华和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厚积青年大学生爱国情怀的核心养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要熟读“四史”,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做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深刻理解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领悟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密钥”;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通过读“四史”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对中国的深厚情感,坚持在实际中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高度统一。

青年大学生爱国要学习立身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爱国要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目标身份始终牢记于心,以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姿态奋斗不辍,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相统一,最终以务实作为精忠报国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树立为国读书的远大抱负是青年大学生强国志的具体要求。爱国并不抽象,它需要我们每个人立足“应该做的事情”去做好“能做的事情”,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就是要始终牢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身份,找准学习爱国的个人志向。历史上的伟大人物都是在青年时期锚定了学习爱国的志向。1932年“一·二八”事变改变了钱学森的选择,他毅然放弃了中学时要学铁道工程和给中国造铁路的志向,改学航空工程这一当时的“冷门”专业,学习能打下日本飞机的本事。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要把个人兴趣能力与党和国家需要相结合,瞄准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需要,瞄准未来发展前瞻引领需要,瞄准让中国变得更好的领域,树立为民族复兴挺膺担当的爱国志。

读好“两本书”的奋斗行动是青年大学生强国行的关键举措。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力量的一个组成部分,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要努力读好“有字书”和“无字书”。‌信息化时代知识迭代周期缩短为两三年甚至更短,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注定“躺不平”,必须如饥似渴、孜孜不倦、与时俱进读好“有字书”。青年大学生还要读好“无字书”,将学到的知识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坚持学以致用,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者。

青年大学生爱国要清醒立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坚持理性、包容、开放,尊重各国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树牢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信来自认同,认同来自底气,底气来自实力。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要进一步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形成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青春气场,以自立自信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在各个领域以优秀实绩彰显祖国强大带来的底气,全领域维护国家尊严和荣誉。

                                                                                                                 (来源于中国青年报)

地址:德州市德城区大学西路566号

电话:0534-8985814 邮编:253023

部长信箱:E-Mail: dzxyxsc@dzu.edu.cn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