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纵览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辅导员队伍建设“五个一”工程之读书笔记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4-07  访问次数:

为切实加强我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学校制定《德州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五个一”工作实施方案》,要求辅导员每月读一本书、每学期写一篇文章或研究报告、每学年公开发表一篇论文,学生处每月组织开展一期辅导员沙龙,每年出一本学生工作论文集。

辅导员3月份读书笔记新鲜出炉,让我们先睹为快吧!

为切实加强我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学校制定《德州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五个一”工作实施方案》,要求辅导员每月读一本书、每学期写一篇文章或研究报告、每学年公开发表一篇论文,学生处每月组织开展一期辅导员沙龙,每年出一本学生工作论文集。

辅导员3月份读书笔记新鲜出炉,让我们先睹为快吧!

 

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是一本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生的经典之作。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心理、行为、认知、教育等方面的经典理论,使我受益匪浅。“天窍地窍中相通”,作为一名辅导员,我在思考如何把书中的教育方法迁移到平时工作中来。

一、《正面管教》的心理学基础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行为来源于对于如何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信念。

二、《正面管教》倡导的有益高效教育的五个标准

1.是否让受教者感受到他们存在的价值(归属感和价值感)

2.是否同时做到了和善与坚定并行(基于尊重和鼓励的)

3.是否看起来长期有效(惩罚和奖励只在短期有效,且长期使用会有负面效果)

4.是否教会受教者有价值的社交和生活技能,以形成良好的品格(尊重、关心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5.是否有助于受教者自我能力的开发(激励他们建设性的运用个人力量和自主性)

三、《正面管教》带来的工作感悟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在学风、班风建设方面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学生自我潜能被激发,由被动到主动,持恒积微,笃学不怠,老师们也常常抱怨“说了千遍万遍,学生还是听不见”。或许大家可以从这本书里得到启发。“对于理解正面管教来说,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受教者们更愿意遵从他们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这样他们就成为有健康自我概念的高效决策者。这是正面管教要达到的长期效果。”,那么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和学风建设之中,如何让学生参与到规则制定中去;如何让同学们在参与过程中获得价值感方面的认同;如何使用学生们喜欢的方式内化理念、外化行为、固化风气就是我们教育设计的出发点。

大学生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愿望更加强烈。当每个人在集体中有了归属感和价值感以后,就会喜欢一个集体,并愿意尊重集体规则。套用一句话“我爱这个班集体,不是因为这是个多么厉害的班集体,而是因为在这个班集体中我是什么样的”。辅导员,作为教育行为执行的最前沿者,要记住“当我们了解,就会理解,当我们理解,就会尊重。只有真正尊重,才会给人归属感和价值感”。

辅导员工作是执着于爱的教育。正面管教需要我们聆听、鼓励、赞同;需要我们“和善并坚定”。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让我们春风化雨润新苗,循循善诱固真知。


3月,我阅读了《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此时,当我敲击着键盘写下这份读书笔记时,心情依然无法平静。这位“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的获得者、“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的这本自述带给我的崇敬、感动和力量与执甲抗“疫”的医护英雄所带来的勇敢与坚毅一道温暖了这个春天。

《我心归处是敦煌》是由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现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口述、北京大学教授顾春芳撰写的。在书中,樊锦诗从她幼年的成长经历讲起,也讲到了她的大学时光,以及与她“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一生无条件支持她的爱人彭教授。本书更多的篇幅是在讲述莫高窟的历史、敦煌壁画艺术的瑰丽、以及“莫高窟人”保护、研究、弘扬敦煌莫高窟这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程。

在本书中,带给我感动的内容有很多,其中之一便是樊锦诗身上所体现出的“莫高窟人”用青春和生命所诠释的“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樊锦诗生于北平,成长于上海,大学就读于北京大学。可能在很多想到北上广就业的毕业生眼中,在北京、上海工作,对于樊锦诗来说,是最佳的选择。而樊锦诗在大学毕业到敦煌工作后,在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历程中,无论是她早期到达敦煌时窗外刮风屋里下沙艰苦的生活条件、还是后来难于照顾家庭的状况,都没有使得她选择离开敦煌。她在这片荒凉的戈壁滩上,怀揣着在大学时树立的胸怀天下、报效祖国的志向,接过了前辈手中的接力棒,从敦煌莫高窟窟前遗址发掘清理工作,到对敦煌石窟的考古研究;从在艰苦条件下带领工作人员花费近十年时间完成敦煌石窟科学记录档案,到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带领研究院实现“数字敦煌”以“永久保存、永续利用”人类珍贵文化遗产莫高窟的创举,再到建成便于游客欣赏局部放大的敦煌壁画、了解莫高窟的莫高窟数展中心,樊锦诗为莫高窟倾尽了毕生心血。

樊锦诗在书中说:“我想是命运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到敦煌这个地方来,不是来当什么‘头头’,而是要切实地把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弘扬和管理工作做好,否则对不起这个国家,对不起创造文化遗产的老祖宗,也对不起开创敦煌事业的前辈。”同样,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我们一次次被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的抗“疫”逆行所感动,被执甲抗“疫”的医护英雄所激励,而在他们以及樊锦诗先生身上所同样体现出的都是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深沉的爱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品格。

在感动之余,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立德树人的教育之路上,我更要把爱国主义情怀厚植在学生的心中,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使其在今后的成长之路上心怀爱国之情、树立报国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本月我阅读了学习问题专家斋藤孝先生写的《学会学习》这本书,斋藤孝先生在这本书中指出:没有不适合学习的人,只有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孔子曰: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我们每个人从落地开始,都是在后天不断学习中探索未知世界,解决来自生活与工作中的困惑以及进行自我能力提升的。所以,学习很重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

这本书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作者通过描述16位名人的个性化学习法,为我们打开了学习的自我认知渠道。当学生有学习困惑时,我可以通过书中学到的方法,先来了解学生的个性,结合学生学习生活所处的环境,通过借鉴或摸索,帮助学生制定出一套针对其个性特点的自主且高效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可以从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也跟着作者走近了这16位名人的学习世界,这本书为我们介绍了16种学习方法,虽然方法不同,但也有共同的特点。首先,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这些名人无论是在求学时代还是工作时期,都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所以他们有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才会在学习这条道路上,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都能坚持学习。其次,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懂得为什么而学,学什么,以及该如何学。当学习目的清晰明朗了,学习规划就要跟上来,这其中要非常注重学习的时间效率,争取成为高效的自主学习者。最后,要成为终身学习者,在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学习方法后,争取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把学习当作人生的一大乐趣,学习也就不再是一件很苦的事情。

《学会学习》这本书非常适合正在学习阶段的青年学生阅读,也同样适合我们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学习,因为并不是只有学习知识才是学习,学习的领域是方方面面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学习,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找到一个学习的节奏,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也未尝不是一件乐事,这也是对自我的突破和提升。

最近,学校出台辅导员“五个一”工程,其中之一就是每月读一本书,以此提升辅导员能力素质。在开始持续读书的伊始,我想有必要先探讨书到底该怎么读?于是,又把《如何阅读一本书》翻了出来。这本书记得是很早之前冲着它的名气买的,但一直没去看。书非借不能读也不无道理!新的一年又过去了四分之一,却发现自己有不少书,或是看了一半,或是仅仅翻了几页,或是连碰都还没碰过。趁此机会好好的把一些之前搁置的书籍重新拾起。在此首先分享一下此书阅读后的粗浅体会。

这是一本关于阅读方法的书。书海无涯,选择一本合适的书,并且按照合适的方法去阅读,能使得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更有效率和质量地获得知识,更深刻地体会阅读的乐趣。我们大部分人在阅读这项工作中,往往自发地形成自己的一套阅读方法,而这些阅读方法可能存在一个共通的问题,就是缺乏系统性。而且我们的阅读方法往往存在缺陷,单单就阅读速度来说,太快会导致错过重要信息,太慢会导致浪费时间和让人无法通观全局。比如我自己阅读的速度就往往过快,以至于很多时候没把一本书读透,甚至读完以后任何东西都想不起来。这本书的一个重大意义,在于能够帮我们把自发形成的阅读方法加以系统化地梳理和优化。

这本书首先将阅读由浅入深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基础阅读大体指读懂文字,对应一个初三学生应该掌握的程度;检视阅读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快速弄清书的主题和论述线索,判断是否值得花更多时间阅读;分析阅读是一种精读方式,在无限的时间里全盘、优质地阅读,求得理解;主题阅读是针对某一个主题,总览不同作者的作品,作比较阅读。

作者的整本书也大体可以划分为对于四个层次阅读的论述。其中,分析阅读是读单独的一本好书的最重要的方法,也是作者最为重点阐述的内容,在书的第二篇,作者介绍了十七条分析阅读的规则。其后,在分析阅读的基础上,作者对于不同类型的书籍如何阅读分别作了针对性的介绍和建议。最后,作者讨论了如何作主题阅读,并着重阐述了阅读之于心智成长的意义:好的阅读,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和成长。

在阐述阅读方法的主线的同时,作者还附加介绍了一些实用的阅读方法,包括:如何记笔记,如何对一本书进行批评,如何使用辅助工具,等等。

总之,这是一本非常值得读,且越早读越好的实用性的书。作为一本实用性的书,不但要读,还要去实践——即以此指导我们的阅读。最后我还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也是问我自己的一个问题:在网络横行的时代,接收讯息如此方便,那看书到底是为什么?你又想从中获得什么呢?

无论是王维笔下“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青烟”所含的乡土气息,还是陶渊明心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从颠沛流离的魏晋风度,到蓬勃大气的盛世大唐,名门世族,文人骚客都在用笔墨去描绘一幅幅田园圣歌之景。哪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还是将乡村、田园视为梦中的天堂,心灵的寄托。这种情感寄托绝非偶然,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言,作为土生土长的农业民族,中国人的血脉早就跟这片土地融为一体。

提到“土”这个词,想到的是“土气”,人们对乡下的印象也是落后与固守。不知何时,我们都在有意识的和“土”这个词告别。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个词都深藏在国人血脉中,并用一种独特的遗传公式代代相传。作为农耕民族的中国,自幼便和土结缘。男耕女织,靠天吃饭,在和生存相联的时候,国人对土地便有了一种最真诚的敬畏。在乡下,土是命根,“土地”是在数量上占据最高祇位的神,老夫老妻守着土地,白头偕老,这也是中国最接近世俗社会的神。古语常言“衣锦还乡”,“落叶归根”,这里的“乡”和“根”无疑是土地,在外拼杀,最终是为了荣耀的回归土地。这似乎和我们现今观念有所不同,“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而“现代社会”则是一个完全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乡土社会”所形成的种种规矩已不适合现今飞速发展的模式,自然被现代人所摒弃,但这却不意味着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完全消失,很多在乡土社会中留下的影子,仍在影响着现代社会。

从世界范围来看,“私”似乎是国人最大的症结。既然是公家的,为何不多占多用?这种对待“公”的态度,也是社会乡土性的一种体现。中国社会是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向外构架的一层层关系网络。这种社会格局下强调的是“己”,而格局的范围是依照中心实力的厚薄而定的。这也造就了中国社会圈子的可伸缩性,也正是如此,国人才更容易体会到世态炎凉。孔子曾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个差序格局的社会中,在从内到外的逻辑顺中,从家到国再到天下的过程中,“己”是最重要的。这也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克己复礼,而这种递进的逻辑顺序就是国人“私”的根源了。

说说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看看远去的乡土,并非想批判什么。只是在飞速发展,资本涌动的时代,回头看看曾经抚育我们的乡村,摸摸快被我们遗忘的土地,不忘初心,才好。

 

地址:德州市德城区大学西路566号

电话:0534-8985814 邮编:253023

部长信箱:E-Mail: dzxyxsc@dzu.edu.cn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